第(1/3)页 王布犁颇为意外的笑道:“你倒是不藏私,将来是要吃亏的。” “嗨,都是为了大明。” 朱棣看着河水双手放在背后:“依照我看,西北有战事,云南也有战事,这些都轮不到我,蒙古人也不是那么好消灭的,我总有机会的。” 永乐皇帝一般被称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,从而否定朱允炆的统治,只是把他的统治延长到洪武三十五年。 尤其是小老四的作为职业军人上台的,同他爹是一个样,开始反攻倒算。 因为建文帝和他的“执政顾问”们非常勇敢的放弃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,大力提倡对文官仁慈的统治以及推进更好的福利待遇。 朱棣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,而且依靠的是军官们的支持。 朱允炆及其左右与此不同,他们是以南京为基地,他们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儒家精英阶层。 他们认为搞像朱元璋时期那样的极权主义的和军国主义的统治,会大大地危及王朝。 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,去掉有权势的和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,才能使之得到纠正。 如此一来,再也没有人能够限制皇帝,同时也没有人能够限制文臣。 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成功。 倒不是因为他们在兵力上不如燕王,而是他们没有多少执政的实际经验,并且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、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。 当然了,有些武将也不是蠢货,他们对于大明内战都成保留态度。 但建文帝明显的重文抑武的苗头,以及对他亲叔叔的狠辣手段,让不少人不自觉的就屁股歪到燕王那里去了。 前后十个月,五王被削,过于急迫,朱棣当然是有所准备的。 更何况此前朱棣还擒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,声望超过了他的两个秦晋兄长。 再加上朱标以及秦晋王都亡故后,朱棣的地位更高。 再加上朱标病逝,朱棣显示出来军事才能,对朱棣屡次教诲,叫他在北边好好镇守。 朱棣相比于他爹喜欢治理,对于打仗更加感兴趣,治理国家有时候就抛给他的大胖儿子。 他讨伐蒙古,吞掉安南,实打实扩大明朝的版图。 当然了,在官府治理和军事扩张的两条路上,文官们是极力反对的,这个矛盾就此埋下,并在后面爆发。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,二人的统治都是军人权力对文官政府的稳定性压制取得胜利,尤其是朱棣极大的延续了开国皇帝的军事遗产。 这份遗产使得文官官府黯然失色,同时使得大明帝国达到了权力和影响的巅峰。 但是,经过建文帝改革失败的文官们构想出来的“文官之志”并没有被放弃。 当朱棣噶了之后,他们再一次提倡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,并且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的结果。 有关朱允炆的生死,多是那些大明精英士大夫们传的,主要是想要谴责朱棣以及他的支持者,把大明社会问题全都看成是朱棣的专制政策的后果。 这股风气从大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中叶,章总决定恢复朱允炆的合法地位后,才得到满足。 王布犁把鱼脱钩放在鱼篓里,重新甩了下去: “其实没必要只把眼光放在北元上面,大明周遭的版图很大的,往西还有不少国家,纵然是往东也有倭国之类的,干掉他们也是扩张大明版图啊。” “可是父皇如今因为倭寇不让出海,再加上蒙元两次攻伐倭国都损失惨重。” “我们杀不了上岸的倭寇,渡海去倭国把那些倭寇全都宰了,也就用不着那么多水军总是巡逻周遭,也用不着靠海为生的百姓退入内陆过活,简直是一举多得。” 朱棣瞧着王布犁再次把鱼钩扔回水里,稍微思考了一二: “倭国距离我的封地较近,你的意思是我还要在请父皇在那边养一支水军,将来直捣倭国,消灭倭寇?” “对。” 王布犁哼笑了一声:“打的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,总是被动防守叫個什么事啊。” 朱棣连连颔首,他也觉得总是被动防守算个什么事啊! 那根弦总是绷着,容易松弛喽。 “你说的在理,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。”朱棣摇摇头又笑道: “你还是与我说说这鸳鸯阵的变阵之法,如何更好的对付蒙古人。” “当然是加入车阵了,我们打防守反击。” 王布犁把鱼竿插在地上,捡起小木棍在岸边划拉:“还得保证明军士卒的火器犀利。 发现蒙古兵之后,先把车给推上去,车里有火炮以及各种火器。 待到蒙古人冲锋的时候,士卒放炮放火器,打乱他们进攻阵型后。 骑兵冲锋上去纠缠,步卒最后出击,扩大战果,同时在原地的士卒重新填装火药,推车前进。” 朱棣瞧着王布犁这三板斧的战法,眼睛一亮。 “有趣,有趣。” 目前而言,这种依靠火器大规模作战的方式,并没有被应用在蒙古人身上。 因为炮多是在攻城或者防守上面使用。 大家为了追赶蒙古人,也多是骑马作战。 所以北方等地养马的挑费不少,而且也建立了不少的草料场(林冲看护被烧的那地界)。 洪武元年,朱元璋在北平设立了六个卫所,如今已经增加到了十六个,还增加了居庸关千户所,当时何文辉就是在这里患上阑尾炎的。 这十七处卫所的士卒,待到朱棣就藩后,全都归他一个人调度。 相比于其余人,朱元璋还是愿意相信自己儿子们的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