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二人没说多久,便有小厮前来喊人,说是饭菜准备好了,请二位入席。 王布犁这才被引入相府深处,内设高墙,重堂复道,庭立三门,相府的规制。 庭院前都种着白皮松柏,阶梯全都是青石,上面不见一个树叶以及尘埃,周遭仆人多如牛马。 但胡惟庸很守规矩,朱元璋稽古定制,约饬文武官员家不得多占隙地,妨碍居民居住,又不许官员在宅内凿池养鱼,以免伤泄地气。 目前而言,胡惟庸是不敢违背朱元璋定在明面上的规矩。 士大夫宅第的大厅,多为五间。 在厅前还有屋,俗名“五厅三泊署”,意思是说可以借此障蔽炎热。 再通俗点就是凉棚(卷棚)。 大明皇宫中每当夏季就搭卷棚。 《金瓶梅》中也提到西门庆搭盖卷棚。 需得有钱有势人家才有资格。 按照陆游记载蔡京的宅邸。 王布犁被引到此处,是厅上待客,童仆供待,宜列于此耳。 至于窗户也有说法,唤作柳叶格。 据大明人考据,这种模式始见于宋代的秦桧,被成为太师窗。 厅堂之中,有堂联,有春帖。 王布犁瞧着那厅上的对联。 才美如周公旦,着不得半点骄; 事亲若曾子舆,才成得一个可。 王布犁才疏学浅,没想明白,难不成胡惟庸自比周公,下面那个是曾子? 他被人引导着入座。 然后王布犁就瞧着满桌子的金银器陷入了被动。 朱元璋吃饭都不会用这些玩意,而且王布犁在皇宫也吃过饭,属实是皇帝吃什么他吃什么。 所以王布犁才会对老朱是个抠逼,而且对自己个也扣的那种人印象极为深刻。 如今大明可谓是百废待兴,老朱自是要禁止一切奢靡。 直到洪武后期,朱元璋重申节约简朴的行为,在饮食上制定了一套等级制度。 虽说胡惟庸作为丞相,完全可以用金器,可他真敢用,王布犁也是佩服。 整个相府内,在王布犁看来,全都是死人了。 胡惟庸不知道检校的厉害吗? 就在王布犁疑惑思索当中,胡惟庸带着涂节来了,二人连忙起身行礼。 “坐坐坐。” 胡惟庸坐在主位上,左手是涂节,右手是吴卫,对面坐着王布犁。 “咱是淮西人,但对于天下各地的菜肴都能吃的上。” 中国地域广博,各地都有基于本地物产或者饮食习惯之上的饮食风俗,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特菜肴。 但是因为路途遥远,也没有什么冷链运输技术。 于是,长久下来饮食也就有了地域的差异。 一般说来,东南之人食水产,西北之人食陆产。 食水产之人,无不以鳖、蛤、螺、蚌为珍味;食陆产之人,反倒以狐、兔、鼠、雀为美品。 胡惟庸摸着短髯笑道: “海南人食鱼虾,北人厌其腥;塞北人食乳酪,南人恶其羶;河北人食胡葱、蒜、韭,江南人畏其辛辣,咱不挑剔,啥都能吃。” 大佬发话,没有人接茬,因为大佬还没说完。 “咱听宋朝人言不到长安辜负眼,不到浙右辜负口,不过现在嘛,咱觉得是不到浙西辜负口了。” 吴、越两地被称为天下美食的汇聚之区。 这当然是这两个地方的地产使然。 吴、越虽同属江南,饮食风俗固然不乏诸多相同之处,但若细究起来,两者的差别仍然颇大。 大体就是,吴地奢侈,越地俭朴。 吴地花样翻新,越地朴实无华。 要论享受生活,还得是吴地才行。 按照明代士大夫的传统看法,元人茹毛饮血,几乎不懂火食,经常搞驴炙、火炙鹅、活割羊,吃鹿肉。 在江南的一些蒙古人每天杀鹿以食,所居之地遂称“鹿皮弄”,又每天杀牲以充馔,血从沟中流出,涓涓不止。 “胡相说的对!” 作为第一捧哏的涂节立马接过话茬附和,不让话落在地上: “我便是山西人,也爱吃羊肉、胡葱、蒜、韭,这几个蘸料加在一起可以让羊肉异常美味,有句俗语说我们山西人饭以枣,故其齿多黄,食用羊,故其体多肉。” “羊肉回头再吃,今天的主菜便是浙西的口味,其余则是一些各地不值提的尝鲜菜,布犁,你可尝过?” “小子还未曾出过远门,今日便是有口福了。” 胡惟庸哈哈笑了两声:“你还年轻,今后有大把的时间外出,喝一喝这茶。” 管家立马就给几人倒上,笑呵呵的道:“这是用惠泉水泼峒山庙后茶,泡出来的。” “烧兰溪猪(金华火腿所用之猪的原料)。” “煮太仓笋(笋以六月所出为佳)。” “松江米。” “蒸蛎房(海蛎子)。” “蒸熊掌。” “东海的鳆炙。” “西域的马奶。” “烧鹅翅。” “海参炖鳆鱼(辽参)。” “炖白鲞(黄花鱼)。” “冰鸭。” 林林总总,金器银盘上摆着珍贵食材做出来的菜肴。 胡惟庸虽说是以浙西菜为主,可是同样天南海北的食材也没在桌子上少见。 第(2/3)页